2020年12月12日,由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与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联合组织的“知新励学,交融创新”同济-复旦联合博士生论坛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的80余名研究生在中法中心C201等线下会场、300余名研究生在ZOOM会议系统线上会场参加了论坛,就航空宇航科学和力学学科的相关主题的学术前沿问题、已有经验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度交流探讨。论坛邀请了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系主任孙刚教授、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主任设计师邱学仕研究员、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程玉民教授作主题报告,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党委副书记葛锡颖、系副主任王盛章,同济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谭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党委书记石成、院长李岩,党委副书记袁国青、王晶晶、副院长郑百林、于涛等老师出席了线下论坛。
开幕致辞
论坛开幕式由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副院长郑百林主持。在介绍论坛背景和举办宗旨时,郑老师谈到:同济大学航力学院研究生论坛起源于博思论坛,已举办十余载,始终秉承激发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综合学习能力、加强学科之间交流的进步思想,开展了具有专业特色、学院文化特点的系列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其规模和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已经成为上海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航空航天与力学学科交流的重要平台。就在2019年,同济大学与复旦大学首次在复旦成功联合举办了博士生学术论坛,众多学者与高校同学积极交流,进行思想碰撞与融合。今年是同济大学与复旦大学第二次联合举办论坛,本次论坛以“知新励学,交融创新”为主题,旨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航空宇航科学与力学及相关专业学者和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开幕式上,同济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谭武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对与会的各高校研究生和现场听众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强调了知新励学对青年一代、以及交流沟通对学术科研的重要性。他认为,本次论坛对增进两校之间的友谊,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渠道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党委书记石成老师表示了对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全力支持,对赞助单位表示感谢,并希望同学们在此次论坛中能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享受交流的乐趣,结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专家报告
此次学术论坛分为上午的主论坛和下午的固体力学(Ⅰ,Ⅱ)、流体力学、飞行器设计、生物医学工程、一般力学与工程力学六个分论坛。
开幕式后,主论坛正式开始。主论坛上,三位航空宇航科学和力学领域的专家针对各自研究领域作了主题报告。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孙刚教授以“智能化气动设计技术研究”为主题,从智能化与设计技术、智能化气动设计以及智能化气动设计应用三方面介绍了智能化气动设计技术的现状与展望;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邱学仕研究员则以“复合材料应用及发展思考”为主题,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复合材料的应用、应用难点以及未来的发展与思考;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程玉民教授以“三维问题的杂交复变量无单元Galerkin方法”为主题,介绍了无网格方法以及三维势问题、三位弹性力学和三位弹塑性力学问题中的杂交复变量无单元Galerkin方法。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科研项目和科研经历的介绍给同学们诸多启示。
孙刚教授作报告
邱学仕研究员作报告
程玉民教授作报告
学生报告
在下午的分论坛中,与会的研究生围绕固体力学(Ⅰ,Ⅱ)、流体力学、飞行器设计、生物医学工程、一般力学与工程力学等主题在六个分会场进行了全方位的学术碰撞与切磋,分会场上点评老师还就报告学生的演讲内容、表述方式进行了细致的点评,达到了学科互补的效果,扩大了参会人员的知识面。
报告同学在会后的采访中说到,参加论坛可以听到点评老师的指导,找到漏洞,在后续科研中弥补缺点,提高科研素养;在听同学报告时能了解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扩充眼界,也许通过简单的交流就能收获一个好点子。与会师生一致认为论坛的形式非常好,并祝愿论坛能越办越好!
附:各分会场优秀论文
优秀论文
一般力学分会场:
曹 奔,同济大学,听觉系统中的毛细胞纤毛束自发振荡的分岔与混沌
吴家琦,复旦大学,基于LabVIEW的LMS自适应滤波在运载火箭整流罩内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研究
钱志浩,同济大学,一种基于重构核函数近似的高效无网格梯度光滑配点法(GSCM)
倪燚锋,复旦大学,含固体颗粒的纳米液滴运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固体力学分会场1:
王鸿雁,同济大学,椰壳纤维及其混杂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抗冲击性能研究
赵世晨,复旦大学,液晶高聚物核壳结构表面失稳形貌调控
程 柘,复旦大学,膜基系统多倍周期失稳形貌演化规律
固体力学分会场2:
丁国琛,复旦大学,锆合金氢致延迟开裂行为的温度相关性研究
袁伟桃,同济大学,基于回音壁模式波导的实验研究
卞奕杰,同济大学,仿金属微观构型的多晶点阵结构的变形模式与吸能性能研究
飞行器设计分会场:
顾天宇,同济大学,基于声学诱导透明的亚波长声波分离器
武 攀,同济大学,基于DA反应的自修复环氧树脂合成及其复合材料的修复率研究
曹 晨,复旦大学,基于指标融合的大涵道比发动机在起飞工况下进气道优化设计研究
流体力学分会场:
刘 伟,同济大学,剪切涡流耗尽层的直接数值模拟与标度率研究
潘雪芹,复旦大学,The Requisite Electric Field for the Persistence of Armstrong’s Liquid Bridge
孙煜贤,复旦大学,High-order upwind compact finite-differenc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for viscous incompressible flows
生物医学分会场:
常晓倩,同济大学,Comparison of Trunk muscle activity and spine kinematics between two kinds of four-point kneeling positions.
王皓辰,上海理工大学,新型磁流变液柔性机器人关节设计及其应用研究
王 宽,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皮下脂肪厚度对坐姿下臀部载荷的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