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傅宇研究员课题组破解结构电池复合材料“长寿命”难题!
发布时间:2025-11-04


固态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与优异安全性,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重要方向。然而,其实际应用仍受到循环寿命有限的制约,主要原因在于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低、机械强度不足以及电极/电解质界面不稳定。因此,同时实现高离子电导率、优良机械强度与稳定界面结构,成为发展高性能固态电池的关键科学挑战。

近日,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傅宇研究员课题组提出“Network-Driven Ion Transport(网络驱动离子传输)设计理念,通过构建有序离子传输网络,在固态电解质中实现高机械强度与高离子导电率的协同。团队还采用原位聚合方法,构筑兼具网络结构与柔性界面的新型固态电解质,显著提升界面稳定性并抑制循环阻抗增长,实现长期稳定循环。相关成果已发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 上(Adv. Mater. 2025, e16673)。该工作得到香港理工大学米耀荣教授的悉心指导。


基于该高性能固态电解质,团队进一步开发出结构电池复合材料,兼具高机械承载力与离子传输效率,可稳定循环并驱动温度、距离、光照等传感器,实现自供能智能响应。该技术为电动汽车、无人机及航空航天的轻量化、集成化能源系统提供新方案。目前,该团队正致力于推动该技术在飞行器上的应用与验证。

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51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