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党的十九大以来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建设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22-10-15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抓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机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优化队伍、拓展资源、提升能力、提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改革发展新格局,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师资队伍得到新提升,学科建设实现新跨越,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科学研究获得新突破。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学院新增双聘院士1人,四青人才4人,“飞行器力学与控制”获批上海市Ⅳ类高峰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两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工程力学入选国家“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重点研发计划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科技成果奖励6项,教工第一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


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

学院以党建为引领,认真履行三大“主体责任”,落实“四责协同”。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推动“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更加凸显,组织力明显加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模范先锋作用更加彰显,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引领发展的新局面。

五年来,学院党委不断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保障事业发展。完善治理体系,健全决策运行、学术组织、民主管理等方面机制,提升治理能力。推动教学组织、岗位聘任、绩效分配等重要改革,规范政治理论业务学习,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教育思想大讨论”,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入选同济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推动环境改造和设施升级,完成消防改造、技防更新,新建或修缮会议室4个、报告厅1个、展示馆(厅)2个、研究生工作室9间。推动与行业重点企业党建联建,建立4个“三全育人”实践基地开展协同育人、协同科研,形成“追梦,启航”科技节、“航天强国,航空报国”主题报告、“蓝天梦工厂”参观实践等品牌项目。

 

学院与行业重点企业党建联建,设立“三全育人”实践基地    一年一度的“追梦,启航”航空航天科技节

五年来,学院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优化组织架构,实现教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优秀党员教师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全覆盖。规范党委会及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建立支部书记例会、年度述职制度,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支部、支部书记述职评议等工作机制。教工第一党支部坚持打造“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与本科生党支部共同建设“给力加油站”,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并入选同济大学“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教工第三党支部将党建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获评同济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科研团队获评同济大学“文明组室”(当年全校6个)、首届“卓越导师团队标兵”(全校10个),本科生党支部获评同济大学“先进学生党支部”。学院关工委创建“同飞蓝天”等品牌,发挥“五老作用”,获批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首批“先行先试”基层组织(上海42家,全校2家)。李岩教授荣获“全国侨联系统先进个人”“上海市巾帼创新领军人物”“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王华宁教授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王晶晶老师荣获“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工作者”,高佳锐同学荣获“上海高校百名学生党员标兵”。

教工第一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

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团队获评首届卓越导学团队标兵

李岩获评上海市巾帼创新领军人物(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

五年来,学院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专业文化,凝聚奋斗力量。梳理学院发展历史,组织纪念力学专业建立六十周年系列活动、“中国梦,航空航天梦”主题展,弘扬科学精神,厚植专业思想。升级学院网站,建设学院发展展示厅、微小飞行器文化展示馆,启动建设学科发展展示馆、科研成果展示厅。“百年党史薪火传,空天强国复兴路”荣获同济大学文化建设优秀项目(当年全校6个),丁文暄等同学的《一位老共产党员(陈立丰)的生命图谱》入选教育部“读懂中国”活动“最佳作品”(全国60篇),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展播。


师资队伍得到新提升

学院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扩充师资规模,优化队伍结构,强化师德师风,提升能力水平。专任教师从65人增长至79人,平均年龄从47.14岁下降至46.57岁,正高级比例从41.54%上升至45.56%,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杨树兴院士受聘为学院院长,执行院长李岩教授当选国际先进材料与制造工程学会全球会士(SAMPE Fellow)。

五年来,学院坚持引育并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坚持政治和业务同步培养,提升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组织一年一度的“青年学者论坛”,深化人事聘任制度改革,主动跟踪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30位优秀青年学者入职学院,韦萍、付昆昆、孙秀婷、杨斌先后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2人次获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资助。18人次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榜单,6人受邀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开展青年教师政治引领、师德师风常态化教育,组织“立德树人”系列培训,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开展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建立“传帮带”机制。发展教师党员7人,认定无党派人士2人。李岩教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郑百林、沈海军、王华宁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李岩、王华宁、王晶晶获评同济大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沈海军等3人荣获“上海市育才奖”等省部级奖励,赵莹、王莉华获得长三角高校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一等奖。

杨树兴院士担任学院院长

执行院长李岩教授当选SAMPE全球会士(Fellow

4

老师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奖(其中李岩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

王华宁获评2020年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


学科建设实现新跨越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补短板,强特色,促交叉,布新局。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梳理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搭建学科发展平台。实现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全覆盖,获批高峰学科,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21年泰晤士中国学科评级中,力学学科获评“A+”级,航宇学科获评“A”级。

五年来,学院坚持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完善学科布局,丰富建设内涵,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全面依托力学学科,面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的“飞行器力学与控制”入选上海市Ⅳ类高峰学科建设,实现了新兴学科向高峰学科的新跨越。“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两个一级学科均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飞行器力学与控制”入选上海市Ⅳ类高峰学科建设

获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点

五年来,学院强化科研平台建设,省部级科研平台取得突破,校企合作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强。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力学实验平台,升级复合材料结构实验平台,启动低速航空风洞平台建设。获批“民航航空器结构智能辅助适航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飞行器力学与控制研究院“上海市无人机工程技术研究院(筹)”。启动“中国航发商发-发动机适航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二期建设,新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飞机内饰与创意设计中心”,推动建立“中国航发商发-同济大学商用发动机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应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

获批中国民用航空局重点实验室

建成国际一流的力学实验平台

五年来,学院不断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影响力持续扩大。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高校航空航天学院院长联席会”“全国高校力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论坛”“先进材料技术国际研讨会”“NSFC-RGC青年学者论坛”“ZwickRoell科学奖和学术日”“商用航空发动机适航技术论坛”等国际、全国学术活动。《力学季刊》被Scopus数据库收录,向国际化发展目标更近一步。

各类学术交流与合作


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学院以专业建设为根本,围绕“金师”“金课”“金教材”打造“金专业”。不断充实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力学、飞行器制造工程先后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国家一流专业全覆盖和力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大满贯”,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学院不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创新。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建“大飞机班”,培养高端民机设计人才。工程力学入选国家“强基计划”,列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加之已有的“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现国家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大满贯”。

工程力学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工程力学列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大飞机班”签约仪式

五年来,学院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持续建设《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新增《航空概论》国家一流课程1门,上海市一流课程、重点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8门,出版专著、译著17部,列入规划教材5本。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航空概论》入选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理论力学》入选学校“立德树人”示范课程。建成以工程为导向,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教学实践资源库和系列线上课程。

五年来,学院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教师申请教改项目数和发表教学论文数翻了一番,获奖数增加了50%。李岩教授等完成的“国际学科竞赛牵引航空卓越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建设”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姜建华教授等完成的“基于互联网与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力学实验教学云平台”荣获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一等奖,沈海军教授等完成的“脚踏实地,志在蓝天——青少年航空教育之六年实践与探索”荣获上海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李岩等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课堂育人质量,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形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校企联合培养,以及学生创新与学科竞赛牵引两大育人特色。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院连续12年获评同济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优秀组织奖”。

五年来,学院紧抓课堂育人主渠道,优化教学组织,强化教学督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学生获全国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获全国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优秀本科毕业设计A类优秀论文5项,20人次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15人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2人次获同济大学“十大学术先锋”,4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3人次获得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7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交流报告。

全国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大赛特等奖

五年来,学院不断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连续举办10届的“同济大学应用力学创新竞赛”每年吸引全校十余个学院300多名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航空航天科技节”成为学生科技创新品牌项目,“博思论坛”影响力和参与度扩展至上海高校。学生在国际、全国学科竞赛中奖项659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72人次。SAMPE超轻复合材料桥梁/机翼学生竞赛摘得十年最佳竞赛成绩奖,成为全国唯一获奖单位。刘泽森同学在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获得特等奖。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亚洲赛区竞赛中斩获特等奖。

学生参加科技竞赛


科学研究获得新突破

学院以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为重点,树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导向开展高质量科研。新增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2项、重点项目3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6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3项)。实现学院成立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与型号研制、省部级科研获奖的新突破。

五年来,学院加强营造科研育人氛围,制定高质量科研成果奖励政策,建立项目申报辅导机制,推动建设高质量科研团队,鼓励学科交叉开展科研。学院教师发表JCR一区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40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9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课题)60余项。李岩教授主持的“芳纶蜂窝纸在我国大型客机上的应用研究”、贺鹏飞教授主持的“70MPa 加氢站用加压加注关键设备开发”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李岩教授、于涛教授主持完成的“绿色复合材料高性能化基础研究”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黄争鸣教授主持完成的“桥联模型”获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弹塑性本构理论”获中国力学学会科技技术奖二等奖,李文晓副教授、贺鹏飞教授参与的“复合材料钛合金混合结构风扇叶片研制关键技术”获中国航空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部分科研获奖

五年来,学院积极开展校企、校地合作,拓展办学资源,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与中国商飞续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大型客机复合材料创新中心”理事单位。与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飞机内饰与创意设计中心”“同济-荣泰联合实验室”。启动与中国航发商发“航空发动机适航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二期建设,推动建立“中国航发商发-同济大学商用发动机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应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与四川谦宜合作成立“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开发工程中心”,在江苏吴江建立“航空航天产业创新中心”。

与中国商飞续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建立吴江航空航天产业创新中心

站在新起点,面向新征程,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抓机遇、趁势而上、改革创新、追求卓越,扎实推进高峰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