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冲上云霄!逐梦蓝天背后的同济力量

一飞冲天!

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



腾空而起!



2017年5月5日14:00,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为了这一刻,中国人足足等了半个世纪!


TJ

作为中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C919背后凝聚着几代同济人的青春与付出。

同济力量

(袁国青教授进入机舱参观)

2007年2月国务院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并同意组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而环顾世界,梦想、竞争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已使波音和空客这两大世界航空巨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民机结构的复合材料化,可以讲包括军机、通用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在内的各型飞机均已进入“飞机结构复合材料时代”,在经过长时间的论证后决意要发展自己大飞机的中国,开发大量采用复合材料的飞机也是一条必由之路,复合材料技术成为了我国发展大型民用客机的关键技术之一。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所长袁国青教授,参与本次民机工作的复合材料结构工作。早在ARJ21研制阶段,国家就立项开展了民机全尺寸复合材料尾翼与舵面的研究,也是从那时起袁国青教授开始进入飞机复合材料结构的研究领域,承担了两个子项的研究工作,有关数值分析和试验分析的结果,为复材尾翼结构细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C919研制阶段袁教授也承担了两个子项的研究工作,一个是C919复合材料机翼壁板剖面参数的选型试验研究,一个是C919飞机尾翼复合材料夹层结构连接选型试验研究。而实际上在现在首飞的这架C919上,机翼尚未采用复合材料机翼,但尾翼是复合材料的,因此当初的一些工作部分已在首架机上得到体现,另外一些工作可能还要在后期的型号上才能得到应用。

2016年,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高玉魁教授在商飞挂职期间担任了C919飞机副主任设计师,负责对飞机机体强度、喷丸工艺和疲劳性能研究,成为“C919飞机全机静力试验联合支部党员攻坚队成员”和“C919飞机全机静力试验突击队队员”,参与了C919飞机首飞会战启动及全机2.5g机动平衡工况精力试验(限制载荷)等现场,并对喷丸工艺进行核查和现场质量检查,往返南昌洪都、西安飞机强度所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多个单位核实工艺的有效性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为飞机首飞前多个关键问题的闭环提供了技术支持,尤其是通过和疲劳强度室的密切合作,给出了机身喷丸工艺对疲劳性能的定量影响和最终通过了民航适航局局方的审核,为保证首架飞机的交付做出了贡献。

同济团队



▲中国自主研发大飞机C919(图片来自@中国商飞)


在大飞机机舱结构的声学试验优化设计方面,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葛剑敏教授团队承担,本项目主要是建立机舱结构中频(150~500Hz)噪声预测的理论方法及计算模型,进行舱内噪声预测。因为该频段噪声是飞机结构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整机舱内A声级(是否达标)。如果要降低舱内噪声又必须增加阻尼材料、隔声材料和吸声材料,使飞机重量增加,因此通过建立机舱结构中频噪声预测的理论方法及计算模型,对机舱结构进行声学优化设计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直接应用于支线飞机、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客机的选材和结构设计上,提高舱内的舒适性。

同济技术

在外形设计上,同济大学朱延娟教授参与了大型客机总体几何外形的参数化设计工作。以尺寸驱动为约束的参数化几何外形设计是C919几何外形设计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思想也是被国际上主要的飞机设计制造专家认可和接受的。2008年6月中国商飞成立了大型客机联合工程队。目前朱教授是中国大型客机联合工程队的成员。


同时,同济团队参与大飞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专利预警分析、商业秘密管理模式等咨询服务。


从2007年2月国务院批复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到2015年11月C919总装下线,再到2017年的首飞,这架飞机从无到有,承载了亿万国人对中国航空事业的期待,历经十年,同济人的智慧为C919的诞生贡献了一份力量,助力中国人的“大飞机”梦想成为现实。

据悉,

同济大学正在与多家单位联合筹建

“空地一体交通经济科创中心”。

C919首飞成功只是个起点,

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的航空航天强国,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济团队将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合整理:新华网、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转载:同济大学官方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