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成功召开

 5月,正是发展与希望的季节,一草一木都在盎然春意中焕发着勃勃生机,同济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凝结着同济人贡献的C919大飞机首飞的喜悦还没有褪去,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又于5月19日在彰武路校区成功召开。校党委副书记徐建平、校长助理周佳、人事处副处长杨超、航力学院院长李岩、党委书记石成和特邀的10名海外青年学者、学院师生一起参加了论坛。

 在开幕式上,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建平教授首先致辞,他对到访的青年学者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同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随后,李岩介绍了航力学院的师资、科研和教学等方面情况,并代表学院表达了欢迎青年才俊加盟的诚意。接着,杨超介绍了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

 在论坛报告阶段,10位海外青年学者先后结合自己的研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这些学者虽然年龄都不满40岁,但已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崭露头角。来自美国莱特州立大学的杨自丰助理教授介绍了他结合互相关和光流两种方法的长处,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复杂流体检测技术上的创新性工作;来自日本三重大学的李庆安博士带来了他在直叶片垂直轴风力发电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费成巍博士介绍了他应用多特征熵距离方法进行滚动轴承故障检测的工作;来自奥地利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的万琳博士介绍了她在超高性能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和无水火星混凝土的初期和长期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何伟博士介绍了他在层流分离流动经过翼面的全局线性失稳方面的研究工作;来自澳大利亚斯文本科技大学的项新梅博士展示了以薄壁管和三浦折叠为芯的新型三明治结构的优越机械性能;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付昆昆博士介绍了他在航空复合材料损伤破坏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方虹斌博士介绍了折纸结构在超材料和机器蚯蚓方面的应用进展;来自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杨银平博士展示了他在欠驱动机构的逆向动态模拟方面做的工作;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张凯博士用扩散模型和相场模型研究解释了锂离子电池中纳米线的锂化屈曲行为。

 参会学者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各自最新的学术成果,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航空宇航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管是在报告的提问阶段,还是中间的茶歇时间,甚至午餐的餐桌上,与会者都对报告相关的学术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会场内外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氛,正是在这些充分的交流中,大家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打下了合作的基础。

 论坛的成功召开,促进了我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师与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更为国家级人才计划的申报和后备人才库的建设提供了支持。

(杨帆)